徐昕: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
徐昕: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 时间:2025-04-05 11:49:02
据悉,俄罗斯2009年通过管道向其邻国白俄罗斯出口了2100万吨石油并通过铁路和油罐车向白俄罗斯交付了400万至500万吨石油。
中石油方面表示,北京是中石油重点保障供应的地区,在联网输气的大格局下,如果北京用气量持续较快攀升,西一线、西二线等国内其他天然气管线将增加向陕京线的分流量。今年截至12月20日,陕京管道共向北京供应天然气达到59.44亿立方米,比去年同期增加14.7%,占总销气量的43.6%。
东段干线为中卫至广东、香港段,长2477公里。连续大风降温令北京天然气消耗量再迎高峰。西段干线为新疆边境霍尔果斯至中卫段,长2410公里,加上中卫至靖边的联络线,线路总长2745公里,目前已建成投产。本月14日,西二线西段(霍尔果斯至中卫段)与中亚天然气管道同步建成投产,中亚天然气除供应乌鲁木齐等沿线城市和地区外,主要将输入西一线和陕京线,加强对华东和华北地区天然气的供应能力。西气东输二线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管道工程,以宁夏中卫为界东西两段分步实施。
据透露,中亚天然气走西二线到达中卫后,即转入中卫至靖边联络线。按计划,到2012年初,西气东输二线将全线贯通。相反,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与国有大集团大公司相差无几。
目前,朔州市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矿井,如果按所有制成分划分,国有煤矿36座,产能4460万吨/年,分别占全市的53.7%和51%。2005年,全市通过关小改中建大、矿矿合作、优势互补等形式,逐步减少小煤矿的比重,增加中、大型煤矿的数量,使资源、资产、资金、技术、人才、装备、运输、加工等优质生产要素向大、中型矿井靠拢,形成相对集中的生产布局,朔州全市地方煤矿由205座整合为135座,产能由3312万吨提高到5367万吨。关键是政府如何介入?以什么身份介入?朔州的做法是政府要当好三种人:一是政府当好整合重组的主持人。兼并重组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供了保障。
二是政府当好整合重组的中间人。兼并重组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强势。
三次整合一步到位朔州是山西的煤炭大市。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实行市县领导包点责任制,市领导包县,县领导包矿,市县两级部门联合办公,全程跟踪,全程负责,全程服务,有力地保证了兼并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。目前全市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全部完善,并实现了矿、县区、市、省的四级联网,有效避免了事故的发生。兼并重组完成后,全市80%的煤炭产能集中在16家大企业、大集团,煤矿数量之少、质量之高、井型之大,位居全省第一。
全封闭的生产格局、数字化的办公大楼,清洁的厂容厂貌,不进入生产环节很难辨认出这是一座矿山。平均单井生产规模由45万吨/年提高到131万吨/年,总产能增长43%。朔州市市长冯改朵说:我们选择兼并重组整合主体,只认‘大和‘优,不看‘国和‘民。朔州市的煤炭资源赋存稳定,地质结构简单,瓦斯含量低,煤层总厚度达30~35米,是应用先进采煤方法和机械化开采的最佳资源。
只认大和优不看国和民兼并重组整合不是简单的‘加或‘减,而是立足资本、资源的‘大进小退、‘优进劣退,最大限度地实现几何级增长效应。回首上世纪80年代,在抓项目就是抓经济,开煤矿就是增财源等思想指导下,大矿、小矿一齐上,集体、私人一齐开,全市煤矿数量最多时将近400座。
煤炭工业多、小、散、乱、差的格局,使煤矿资源浪费、环境破坏、安全事故频发、管理粗放、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,成为制约朔州煤炭工业健康发展、科学发展的短板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实行市县领导包点责任制,市领导包县,县领导包矿,市县两级部门联合办公,全程跟踪,全程负责,全程服务,有力地保证了兼并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关键是政府如何介入?以什么身份介入?朔州的做法是政府要当好三种人:一是政府当好整合重组的主持人。特别是在资产评估的问题上,针对一些企业双方在资产评估上互信不足的问题,由政府出面选择评估机构,得到双方认可后,由政府和企业双方各派员参与,形成比较合理的评估价格,减少分岐。相反,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与国有大集团大公司相差无几。70%以上的煤矿机械化开采,实现根本安全。煤炭资源整合是山西也是朔州煤炭工业史上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,是一次涉及范围广、影响深远的利益重组和行业洗牌,需要触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,朔州市在政府的强力介入和科学组织下,充分发挥政策作用,充分照顾各方利益,充分尊重市场规律,积极、稳妥、有序推进兼并重组,走出了一条具有朔州特色的煤炭资源整合道路。化蛹成蝶煤城转型兼并重组的目的是什么?是要结束煤炭工业散、乱、差的低层次发展格局,形成大企业、大集团运作的煤炭规模经济效应,以机械化、安全化、清洁化的发展方式,为资源的合理开采,生态的有效保护,矿工的利益保障,开辟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全封闭的生产格局、数字化的办公大楼,清洁的厂容厂貌,不进入生产环节很难辨认出这是一座矿山。因此,我们市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并没有将民营企业排除在外。
山西天井煤业有限公司老板吴凤鸣从事煤矿开采20多年,他的切身体会是:山西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战略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,自己文化不高,管理水平也偏低,仅凭自身能力和资金感到非常吃力,实现安全发展困难重重。三是政府当好整合重组的仲裁人。
按照朔州市的规划,所有保留的67座矿井将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体系,确保煤矿企业把每座矿井都建成全国一流的本质安全型矿井。资产权益流转,给予合理补偿,努力做到四个满意:让被整合的企业满意、整合的主体企业满意、地方政府满意以及利益相关的农村满意。
2009年的兼并重组,朔州地方煤矿从原有的135座减少到现在的67座,矿井数量减少一半。目前,全市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煤电工业园区共6个,集聚了煤炭生产、经营、洗选、转化、综合利用企业30多家,生产总值占到煤炭总产值的一半以上,有效地拉动了内需,提升了产业水平,优化了产业结构,增强了煤炭工业发展后劲。煤炭回采率70%以上,提高集约水平。兼并重组之后,朔州多数民企并未退出,只不过是转换了身份,由原来的老板变成了股东。
兼并重组完成后,全市80%的煤炭产能集中在16家大企业、大集团,煤矿数量之少、质量之高、井型之大,位居全省第一。2005年,全市通过关小改中建大、矿矿合作、优势互补等形式,逐步减少小煤矿的比重,增加中、大型煤矿的数量,使资源、资产、资金、技术、人才、装备、运输、加工等优质生产要素向大、中型矿井靠拢,形成相对集中的生产布局,朔州全市地方煤矿由205座整合为135座,产能由3312万吨提高到5367万吨。
兼并重组为安全生产注入现代化管理。朔州市煤炭工业局局长左中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只有主业做强,才能在转型发展、安全发展、和谐发展、全面发展上取得突破,而兼并重组整合是做优主业的必由之路。
只认大和优不看国和民兼并重组整合不是简单的‘加或‘减,而是立足资本、资源的‘大进小退、‘优进劣退,最大限度地实现几何级增长效应。既放手让企业自我互动协商,又积极当好中间人,加强沟通,充分协调各方利益,让合法的存量资产和既得利益受到保护、不受损失。
朔州市市长冯改朵说:我们选择兼并重组整合主体,只认‘大和‘优,不看‘国和‘民。矿点的‘瘦身不仅符合省、市政府的要求,也是朔州煤炭产业结构调整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。本着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原则,朔州市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,对国家、省有关政策进行了反复座谈讨论,以极其慎重的态度科学制定方案。民营煤矿31座,产能4320万吨/年,分别占全市的46.3%和49%。
二是政府当好整合重组的中间人。2007年,该市又将目标锁定为四个70%以上:70%以上的煤矿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,保证稳定销售。
到去年年底,全市有22座煤矿实现了机械化综采改造,全市地方煤矿产能提高到6156万吨,回采率由改造前的30%左右提高到72%以上。目前,朔州市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矿井,如果按所有制成分划分,国有煤矿36座,产能4460万吨/年,分别占全市的53.7%和51%。
煤炭工业多、小、散、乱、差的格局,使煤矿资源浪费、环境破坏、安全事故频发、管理粗放、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,成为制约朔州煤炭工业健康发展、科学发展的短板。回首上世纪80年代,在抓项目就是抓经济,开煤矿就是增财源等思想指导下,大矿、小矿一齐上,集体、私人一齐开,全市煤矿数量最多时将近400座。